5月12日忆速配,台湾屏东九鹏基地内,美制“海马斯”多管火箭炮系统首次在台实弹试射。
台军方宣称,当天发射的33枚减程练习弹“全数精准命中目标”,误差范围仅10米。
此次试射被台媒渲染为“跨海峡威慑能力”的里程碑,并计划在年底前组建3个“海马斯”连,配备射程达300公里的ATACMS战术导弹,意图将福建沿海的军事设施纳入打击范围。
九鹏基地作为台湾地区最高机密的导弹试验场,东临太平洋,占地4000公顷,自1975年起便承担导弹研发与演训任务。
台陆军发布的射击通报显示,此次试射分4轮进行,每轮发射3枚火箭弹,但因信号异常问题,仅完成11枚实弹发射。
尽管操作过程中暴露技术缺陷,台军方仍强调此次演习验证了“跨区增援”和“源头打击”能力。
技术优势与战略焦虑
“海马斯”系统由美国洛克希德·马丁公司研制,以高机动性和精确打击著称,其轮式底盘设计使公路时速达86公里,可快速部署至预设阵地,发射后2分钟内撤离,再装填仅需8分钟。
台军采购的29套系统中,首批11套已于2024年11月抵台忆速配,配套的84枚ATACMS导弹射程覆盖福建沿海,可打击厦门高崎机场、漳州舰载机训练场等目标。
台军方声称,若将ATACMS部署于台湾西海岸,导弹3分钟内即可飞抵厦门,若置于花莲山区,则可越顶中央山脉威胁福州、泉州等地。
台媒进一步鼓吹,3个“海马斯”连形成后,将形成“全岛机动、多点威慑”的态势,成为“拒统神器”。
不过这种自信背后存在明显漏洞,ATACMS导弹依赖GPS制导,一旦战时遭遇电子干扰或通信中断,其宣称的10米精度将大打折扣。
此外,台军采购的导弹总数仅84枚,难以支撑持续火力,且每枚成本高达百万美元,对财政形成重压。
体系对抗与精准猎杀
面对台军的“海马斯”威胁,解放军已构建多层次反制体系,东部战区部署的PHL-191远程火箭炮射程达500公里,精度±5米,远超“海马斯”。
火箭军的东风-15、东风-16战术导弹可对台岛实施“超饱和打击”,此外,解放军依托空天侦察网络和无人机集群,已实现台岛全天候监控。
今年5月,大陆网友仅凭台网民发布的照片和卫星地图,便锁定了“海马斯”的部署位置,暴露台军保密机制的脆弱。
军事专家指出,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,而非单一武器较量,俄乌冲突中,俄军通过无人机追踪和导弹拦截,多次摧毁乌军“海马斯”。
而解放军在电子战、侦察能力上远超俄军,台岛狭小的地形更限制“海马斯”机动空间,一旦开战,其发射车可能尚未进入阵地,便遭无人机或导弹精准猎杀。
结语
台军试射“海马斯”的举动,本质是试图以“不对称战力”抵消两岸军力差距。
但是这种依赖外部武器的策略,忽视了解放军体系化作战的优势,从试射中的技术故障到战时生存力的脆弱,台军的“威慑”更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。
历史经验表明,单一武器无法扭转战局,正如台退役军官所言,“台岛无战略纵深,解放军的打击链条比俄军更高效”。
若台海爆发冲突,“海马斯”部队的首要命运,或许正如国台办所言,成为“优先铲除”的目标,最终化为博物馆中的展品。
信息来源:《技术派|台军首次试射“海马斯”火箭炮,如何压制这种武器?》——澎湃新闻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